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党政办公   >   正文

16877太阳集团关于11月拟面试应聘博士的公示

2019年11月18日 00:00 点击数:

各位老师:

根据学校人事政策要求,现对电气学院2019年11月拟面试的应聘博士研究生予以匿名公示如下,公示期为2019年11月18日-11月22日:

一、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四川威远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电气工程/博士后

任职时间

2017.03-至今

出生年月

1988.04.23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16877太阳集团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冯晓云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从事专业

电气工程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企业合作项目4项。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电力牵引交流传动系统优化控制技术、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等方面,主要包括:1) 建立牵引交流传动系统精确动态故障模型,揭示故障产生机理、传播机制与影响,以及故障特征耦合规律。2) 研究牵引传动系统在线故障诊断、隔离与容错控制方法。3) 研究牵引传动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策略。

主要学术贡献包括:

1、建立了电力牵引交流传动系统精确动态故障模型。针对高速列车电力牵引交流传动系统,建立了精确动态故障模型,可分析不同动态条件下,单一故障和复合故障等多故障模式下的故障机理、特征和影响;

2、提出了基于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在线故障诊断方法。所提出的诊断方法在不新增硬件的前提下,能在3ms内稳定可靠地诊断出故障部件。

3、提出了基于信号处理的牵引逆变器功率器件与传感器在线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方法。基于建立的牵引传动系统故障模型和故障特征分析,结合信号处理技术,在线快速诊断功率器件和传感器各故障模式。

4、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电力牵引传动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基于所研究的电力牵引传动系统动态故障模型和故障特征,结合快速智能学习算法,实现电力牵引传动系统多传感器故障模式在线快速诊断与隔离。

5、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电池健康状态在线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围绕电池老化问题,提出了表征电池健康状态的指标参数,结合智能学习算法,实现电池健康状态在线评估和剩余寿命预测,并优化设计电池在线应用和维护策略。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1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0篇),其中SCI收录7篇(第一或通讯作者3篇)、EI收录10篇,其中专业顶会最佳会议论文1篇,他人引用超过100余次,单篇引用超过60次;授权发明专利3项;另外,已投稿第一作者A 论文4篇。

明确:发表和录用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2篇;A 2篇;A 1篇。

二、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四川广安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89.05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16877太阳集团16877太阳集团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16877太阳集团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何正友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IEEE Member; IEEE Trans. on Intell. Transp. Syst.、IET Energy Systems Integration、MPCE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从事专业

电气工程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主研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1.研究了考虑行车运行图的牵引供电系统动态建模及潮流解析方法,开发了牵引供电系统动态仿真分析平台,实现了牵引供电系统全天候系统级的能耗及电能质量评估,揭示了新高速铁路开通初期功率因数低的机理;

2.研发了无间断波形级电能质量测试装备,先后测试了京沪高铁、西成客专、成渝客专、甬温客专等30多个牵引变电所的能耗及电能质量,为现场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提供指导;

3.研究了高速铁路10kV全电缆电力贯通线的容性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选型及动态投切方案,开发了高速铁路10kV全电缆贯通线仿真分析平台,指导了贵广高铁10kV电力贯通线的设计及运营,保障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4篇(第一作者6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6篇,SCI他人引用50次;获得2018年度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专项奖研究生奖1项,获得2017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8/11),获得2016年度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7/11);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明确:第一作者论文:A 3 篇;A 3 篇。

三、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江苏常州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博士后研究员

任职时间

2018年9月至今

出生年月

1990年1月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香港理工大学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16877太阳集团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何正友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等知名学术期刊审稿人

从事专业

电气工程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主持四川省科技计划苗子工程重点项目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具体研究工作包括:

1.针对高铁牵引供电系统运营维护中普遍存在的多时空尺度性、动态性与随机性问题,建立了国内外首个高铁牵引供电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以及主动维护的理论框架,并作为学生带头人与博士导师团队一起开发了世界首套高速铁路牵引供电PHM与智能维护系统,该系统已在京沈高铁投入试运行。

2.为了有效利用牵引供电系统中海量的监测检测数据,提出了一套基于多层免疫原理牵引供电设备与系统的健康评估方法,实现了对各个设备、子系统、系统健康状态的直观、准确、全面评估;同时针对多属性、多目标的维修方式决策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网络分析法的牵引供电维修方式决策模型,实现了针对不同系统客制化权重并灵活制定维修方式。

3.针对牵引供电设备的特殊服役环境与真实现场维修条件,建立了设备失效描述下的可靠度和可用度模型,包括设备软、硬失效的时空耦合模型,并分别针对完全维修和不完全维修前提制定各自的主动维护策略,实现了牵引供电设备全寿命周期内最佳服役性能、最强维护能力和最低维护成本的综合平衡。

4.为了减轻现场运营维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出了一套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下的预测性主动维护方案,将失效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方法相结合,利用深度学习模型中的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LSTM-RNN)设计了一种AI预测器,实现了基于历史维修数据对牵引供电设备未来每次维修时机的准确预测。

5.针对现代电力系统面临的高新能源渗透率以及易受攻击的网络环境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系统新型态势感知技术,分别采用随机矩阵理论、卷积神经网络(CNN)以及循环神经网络(RNN)设计了增强型和预测型的态势感知模型,从广域量测数据中充分挖掘时空特征,实现了对系统中各种潜在危害事件的及时感知,以及对系统受到事件扰动后稳定性的准确预测。

基于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4篇(第一或通讯作者7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4篇,在审一作SCI论文4篇;出版专著(章节)1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

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2 篇;A 3 篇;B 1 篇。

四、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甘肃平凉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工程师

任职时间

2018.7

出生年月

1988.6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16877太阳集团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刘志刚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IEEE Member;IAVSD Member;国际权威SCI期刊 TTE、TII、IEEE Access等审稿人

从事专业

铁道电气化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

(1)建立了高速铁路弓网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基于杆/索单元的高速铁路接触网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了基于模态分析法的接触网模型;建立了受电弓多自由度归算质量和多刚体模型;进而建立了多套单-弓网系统和双弓-网系统模型。

(2)受电弓在不同非理想条件下的状态获取问题:给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可同时考虑量测数据随机丢失和模型参数扰动的受电弓状态鲁棒迭代估计方法;给出了应用自适应容积卡尔曼滤波器实现噪声统计特性未知时的受电弓状态估计方法;给出了应用自适应容积强跟踪状态估计实现量测噪声统计特性未知且时变时的受电弓状态估计方法。

(3)基于先验信息的受电弓有限频域控制方法:提出了面向控制的弓网系统增广矩阵状态空间模型;给出了多目标鲁棒H∞控制器;利用功率谱密度分析接触力,辨识了接触网固有结构特征信息;提出了基于先验信息的受电弓多目标有限频域控制器,结合状态估计实现了状态反馈控制。

(4)考虑作动器时滞的受电弓多目标鲁棒控制方法:为提高控制器实用性,根据作动器时滞是否已知或确定,利用显式设计方法分别给出了确定时滞和随机时滞下的基于状态估计的受电弓多目标主动控制方法,降低接触力标准差的同时限制了作动器输出,考虑时滞的控制器极大提高了时滞存在下的控制效率。

(5)川藏铁路接触网系统研究:结合实际工程需要,研究了复杂艰险环境下小结构高度接触网的系统参数、腕臂力学性能、吊弦可靠性等,给出了系列优化措施。研究了峡谷风影响下的接触网系统动态特性,给出了针对性优化方案。研究了适用于长大坡道时速200公里的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参数、零部件参数、过渡结构参数及施工误差的影响,进而给出了架空刚性接触网的初步系统方案。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6篇(第一或通讯作者7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7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授权发明专利2项、受理1项。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2 篇;A 1 篇;A 3篇;B 篇;B 篇。

五、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四川泸县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高级实验师

任职时间

2017.1

出生年月

1977.6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湖南大学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湖南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陈振华教授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机械工业电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碳-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硅酸盐学会矿物材料分会青年理事

湖南省高性能炭石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委会委员

哈尔滨市政府特邀专家

中国航发长江科技委专家

湖南省、江西省、长沙市科技专家库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

国家电炭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名誉研究员

《碳素》杂志编委

从事专业

电碳材料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1、在传统电碳材料领域,提出并验证骨架-支链新结构,实现了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以“低维碳材料官能团改性-力、电、摩擦学性能协调-微观组织结构调控”之间的关联为研究思路,探明了低维碳对电碳材料力学、电学、摩擦学性能双重优化的对应关系,构建了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碳基复合材料体系。

依托该技术研制开发的高功率树脂基电刷材料,已被上海摩朋电碳科技有限公司中试放大,并在2200W电动工具领域取得应用,实现了打破国外同类产品技术垄断的突破。科研成果已授权厂家推广使用,销售额达上千万元。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成果交流展并参与了JB/T4003-20xx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在高性能受电弓碳滑板材料组分-结构-性能到应用验证全链条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制经验,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科基金和3项省自科基金的资助。a)阐明了现役进口纯碳滑板材料在磨损过程中的碳微晶取向的演变规律,揭示持续电弧作用下碳石墨微晶区应对高温氧化和自身趋石墨化的竞争行为,提出了易石墨化碳对电侵蚀磨损的响应机制。b)首次提出了采用全新粘结剂和全新骨料制备新型受电弓滑板材料的设计思路,制得Cf/Cu-C受电弓滑板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和导电性能,依托该技术获得的发明专利技术已被迁移到特种石墨材料的生产领域。研究结果发表在Tribology International和Carbon等SCI期刊上。

2、在特种电碳材料领域,提出了不同碳相间的先天微裂纹抑制调控方法,改善了材料的抗热震性。①依托该技术升级的强韧共体航天喷嘴用石墨和航空密封石墨,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和环境自适应性,试验产品为国产化选材提供了技术支撑,已在国内电碳行业理事长单位进行中试,并获得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旗下的成员单位3XX厂和设计单位6XX所的积极评价。研究结果发表在Carbon、RSC Advances、新型炭材料等SCI期刊上。②发展了碳基复合材料的二次混捏技术,指导行业相关厂家进行技改后生产的电解铝用高品质预焙阳极理化指标达到并超过YS/T285-2012标准,为山东某企业直接增效达20%。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6篇(第一或通讯作者34篇),其中SCI收录19篇、EI收录5篇,SCI他人引用209次;授权发明专利10项(第一发明人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第一发明人1项)。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7篇;A8篇;A5篇;B3篇;B1篇。

六、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福建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任职时间

--

出生年月

1988.9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XXX研究所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敬忠良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从事专业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1、围绕无融合中心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配准问题,针对固定偏差提出一种基于期望最大化方法的一致性配准算法;针对诸如传感器位置不确定等系统随机误差,提出了基于变分贝叶斯方法的一致性传感器位置修正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良好的精度,在一致性迭代步数足够大时能够趋近于集中式的算法。

2、围绕传感器网络量测噪声不确定问题,首先针对量测噪声方差未知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变分贝叶斯一致性卡尔曼滤波算法,在一致性算法的框架中利用变分贝叶斯近似求解状态和量测噪声方差的联合后验分布;更进一步地,针对量测存在异常值的情况,将量测噪声建模为Student-t分布,提出基于Student-t分布的变分贝叶斯一致性卡尔曼滤波算法,在一致性算法的框架中利用变分贝叶斯近似求解状态和量测噪声充分统计量的联合后验分布。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算法在量测噪声时变、存在异常值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均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一致性迭代步数足够大时能够趋近于集中式的算法,且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随变分迭代次数线性增长。

3、围绕传感器差异视场条件下的多目标跟踪问题,在一致性算法框架下,通过构造扩展标签空间、对未检测多目标概率密度建模以及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重构融合权重,提出了差异视场下一致性标签多伯努利滤波算法。该方法能够使各个传感器节点在全局视场中对多目标实现稳定的跟踪,且跟踪精度随一致性迭代次数增加而提高。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篇(第一或通讯作者3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1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0篇;A2篇。

七、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河南

商丘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助理研究员

任职时间

2017.03

出生年月

1987.11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清华大学(电机系)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杨庆新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IEEE Magnetics Society (IEEE Tmag, CEFC, Intermag, MMM等国际期刊及相关磁学会议)(特约)审稿人

从事专业

电气工程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作为主持(第一主研)依托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研究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项目名称:磁致伸缩引起的电力变压器振动噪声基础及拓展研究,基金编号:51807106,资助总金额:14.4万元,2019/01-2019/12在研;第二主研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放课题1项,项目名称:电力电子装置-电抗器系统电磁振动与减振技术研究,基金编号:SKLD17Z01,资助总金额:50万元,2017/07-2018/12,项目整体负责,已结题;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近5年来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篇,以第一作者身份8篇,其中SCI检索5篇,EI中文核心期刊检索2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2015年获评天津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年获评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目前正基于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在审(投)、撰写本研究领域的TIE、TPE、TEC等一/二区高水平文章,积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正在准备申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目前为IEEE Student Member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担任IEEE Magnetics Society (IEEE Tmag, CEFC, Intermag, MMM等国际期刊及相关磁学会议)(特约)审稿人,入选山东省/重庆市人才库青年专家;2019.08担任国际电机电磁学高端会议ICEMS 2019分会场主席(Session Chair),等。

八、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四川遂宁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92.10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最后学位

博士研究生

授予学位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万群教授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IET Radar, Sonar & Navigation》、《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等期刊审稿人

从事专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个人主要研究方向: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目标解译,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

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盟升科技横向项目1项,新加坡国立大学校级课题1项。

1.高频假设下人造目标散射回波可近似等效为多个典型散射部件响应的叠加,研究了基于电磁散射参数化模型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目标解译方法,实现信号域和图像域相结合的目标部件级信息提取。通过DLL与MATLAB的后端数据处理程序联调,顺利实现模块连接。

2.开展基于旋臂圆弧聚束探测系统的机场跑道外来异物监测方法研究,突破严重影响毫米波雷达成像性能的系统相位噪声抑制、高精度机场跑道弱小目标探测等技术瓶颈。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自适应相位噪声抑制方法、固定场景的多幅观测数据联合重建方法,在现有的硬件条件下降低相位噪声导致的毫米波雷达FOD成像的距离向分辨率损失,提高方位向高分辨,抑制了跑道杂波旁瓣对FOD成像质量影响。

3.研究了Ku波段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对山体滑坡的形变监测技术,利用快速的匹配滤波算法进行成像,通过图像配准、干涉相位滤波、相位解缠、联合幅度/幅度离差/相干性信息的稳定像素点(PS点)选择、基于气象数据法和回归模型的大气误差补偿等步骤,提取图像中稳定像素点的位移信息,实现毫米级的位移估计精度。

4.研究了基于FMCW毫米波雷达的人体跌倒检测信号处理方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如SVM/CNN/Auto-Encoder对人体跌倒进行检测,能保证较高识别率;研究基于FMCW毫米波雷达的生命体征信号检测,主要包括呼吸频率和心跳频率的估计。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6篇(第一或通讯作者8篇),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12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14次(国内外同行评价,提供支撑材料);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在审美国专利1项、在审中国专利1项。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4 篇;A 1 篇。

九、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山西太原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92年8月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西安交通大学

最后学位

博士

授予学位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李兴文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从事专业

高压放电

与等离子体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作为学生主研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中金属丝电爆炸物理过程及冲击波特性,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针对水中金属丝电爆炸,建立一种“冷启动”流体耦合模型。该模型的网格能实现自适应调整、波前位置自动加密;具有计算精度高、计算速度快的优势。

2.首次深入研究了回路电感对于水中丝爆冲击波特性的影响。发现在合适金属丝直径下,回路电感对冲击波幅值的影响有限,提出在工程应用中可以通过长电缆传输脉冲电流以增强设备的灵活性。

3.明确了电源-丝参数匹配条件下,冲击波幅值、能量与电源原始储能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水中丝爆冲击波的调控方法。

4.使用激光探针诊断方法,首次发现并解释了电流中断放电模式下多层压力波现象;验证了水中金属丝电爆炸中重击穿发生于金属丝内部的猜想。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篇(第一或通讯作者3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2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2次。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3 篇;A 篇;A 篇;B 篇;B 篇。

十、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新疆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86年7月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新疆农业大学

最后学位

博士研究生

授予学位单位

巴黎萨克雷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Vikass Monebhurrun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博士后

从事专业

电磁场,通信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主持(研)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1.提出非嵌入式不确定分析方法,对人体比吸收率的不确定性分析。

2.提出嵌入式不确定分析方法,对探地雷达仿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篇(第一或通讯作者2篇),其中SCI收录2篇,SCI他人引用14次(国内外同行评价,提供支撑材料)。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0 篇;A 2 篇;A 0 篇;B 0 篇;B 0篇。

十一、

1、基本情况

性别

国籍

中国

籍贯

江西九江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应届博士毕业生

任职时间

出生年月

1993年5月

现工作单位或人事关系所在部门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最后学位

博士研究生

授予学位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最后学习阶段导师

张涛

国内外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从事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成果及评价

(限800字以内)

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1.在固态电池中加入室温熔融盐离子液体,利用离子液体在循环过程中氧化生成的衍生物,有效地将固态电解质与锂负极分离的地方重新连接起来,重新构建畅通的锂离子传输通道,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这个工作为目前固态电池普遍存在的锂金属和固态电解质材料界面不稳定问题,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期刊J. Mater. Chem. A上(影响因子=10.733)。

2.提出有机碘双功能催化剂。该催化剂有机阳离子通过还原乙基脱离反应以及随后的氧化过程,在锂金属表面原位生成均匀的薄层保护膜。保护膜不仅能够抑制催化剂与锂金属之间的副反应,而且能够快速传导锂离子,明显抑制锂金属枝晶的生成,显着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这个工作采用双功能的催化剂材料同时解决了目前锂金属电池中最主要的锂枝晶生长问题以及催化剂与锂金属之间的副反应问题,发表在TOP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影响因子=12.19)。

3.结合RuO2与I2的强的吸附能和二甲基亚砜溶剂对I2的强溶剂化作用,有效地将I2锚定在RuO2正极上,从而抑制I2在溶剂中的迁移,避免与锂金属接触反应。并且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紫外光谱、拉曼光谱,证明了二甲基亚砜溶剂中I2的拉曼峰大幅偏移,以及I-I键长度延长,从而证实了I2 在二甲基亚砜中强的溶剂化作用。发现RuO2吸附和溶剂效应的协同作用可以将众所周知的反应I- I2→I3-的方向反转,极大的提高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这项工作利用新发现的化学现象巧妙地解决了锂金属电池中催化剂与锂金属发生副反应的难题,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期刊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影响因子=12.257)。

以上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篇(第一作者3篇),其中SCI收录3篇(SCI与EI论文不重复计算),SCI他人引用5次(国内外同行评价,提供支撑材料);申请发明专利1项。

明确: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A 3 篇。